您身边的专家门诊!
微信
2013-8-23

处暑时节,如何防病养生?

每年8月22、23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今年的处暑之时,人们应注意饮食、穿着、家居、疾病预防四个方面的养生。

01处暑养生法则

  防秋燥保睡眠别感冒

  处暑后,天气往往较为干燥、少雨,人体皮肤可能会因此而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无光泽、头皮屑变多、嘴唇干燥或裂口,或者产生大便干结等症状,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秋燥”,处暑的“秋燥”属于温燥,气候变化差异大,常使某些疾病在这时候复发或加重,如气喘、过敏性鼻炎等。另外,由于早晚温差大,极易感冒。预防秋燥和感冒的最好方法便是增强体质,尤其是着重睡眠充足及睡眠品质。睡眠可消除疲劳,并使大脑及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睡眠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应充分利用睡眠来调养身体。

  早睡早起 清淡防燥

  中医认为,处暑占有“暑”和“燥”两种外邪。所以,这个季节要早睡早起,早睡可以收敛阴气;早起可以舒展阳气。此时,穿衣宜秋冻,散掉夏季在体内蕴结的湿热之气。 处暑属于长夏,这个季节的饮食养生讲究淡补。虽然已经立秋,但是此时不宜“贴秋膘”。淡补,也就是饮食清淡,用“淡”来养生。因为这个季节仍有暑气,脾胃功能较弱,过食辛辣、油腻容易造成食积。而且,因为处暑也有“燥”的特点,辛辣等刺激性的饮食会助长肺气,肺气旺则会伤肝,所以处暑时节的饮食应该“少辛多酸”。

  每天多睡一小时可解秋乏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气节,处暑,标志着暑气的结束,此后很多地区气温将逐渐下降,秋天来临。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爱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春困秋乏”中所指的“秋乏”。从中医来看,四肢无力、神疲懒言、咽干、口干、鼻子干都是秋乏的表现。导致秋乏的主要原因是夏季人的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和神经负担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环境调节,人体过度消耗了能量。

02处暑易患之疾病

  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带菌病人是社会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仅于抵抗力低落时方始发病,处暑转凉季节,人体机能发生改变,易感染肺结核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瓣膜病亦称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是指急性风湿性心脏炎后所遗留下来的以心脏瓣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心脏病,处暑天气渐凉、昼夜温差相差较大,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风湿性心脏病。

  神经衰弱

  处暑后,不稳定的气温,给人的身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症,患者常感脑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低下,常有头痛等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器质性病变存在。

  痔疮

  痔疮是指肛门内外的血管肿胀。原因包括遗传、老化、怀孕、长期腹泻,以及便秘过度使用轻泻剂等。秋天空气干燥缺乏水分,人体的调节功能容易紊乱,容易出现大便干结、便秘的情况而诱发痔疮。

03“四大调养”过处暑

  一、精神调养:

  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二、起居调养

  处暑后气温逐渐下降,气温日较差增大,此时,在起居方面,要注意根据气温适时添减衣服。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

  三、运动养生

  运动不宜太过,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以伤阳气,如明・高濂著《遵生八笺》中的坐功:每日寅时(凌晨3-5点),正坐,向左右转头,两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吞咽津液。也可多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散步等。

  四、饮食调养

  处暑节气肝心少气,肺脏独旺,饮食上宜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饮食上宜多食咸味食物,如可多食荸荠、沙葛、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葱、蒜、韭菜、八角、茴香等。另一方面也可多食新鲜果蔬、多食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清润食品以防秋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还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

04饮食禁忌

  吃蜜不吃姜

  蜂蜜有润肺养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另一方面,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比如生姜, 在古代医书中就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

  除蜂蜜外,也可多进食些芝麻、杏仁等食品,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止秋燥带来的津液不足,常见的干咳、咽干口燥、肌肤失去光泽、肠燥便秘等身体不适症状也能得到缓解。

  吃“果”不吃“瓜”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秋瓜坏肚”,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梨可润肺,能够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钾,不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还可止泻。龙眼有滋补、强壮、安神、补血等作用,对夜间失眠的老人尤为适宜。葡萄可以预防疲劳,有益气、补血、利筋骨、健胃、利尿等作用。

  吃酸不吃辛

  因秋天由肺主宰,应多食酸,少食辛。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葡葡、梨等食物,都能帮助克服疲倦,应该多吃。少吃油腻的肉食,多吃碱性食物。秋乏与体液偏酸有关,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碱性食物有苹果、海带以及新鲜蔬菜等。还要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

  吃热不吃凉

  处暑,意味着夏天的结束,炎热的天气即将过去,但是处于换季是时节,人体更加容易出现各种疾病,因此处暑时节饮食需要注意保持好的饮食习惯,处暑应多吃热的东西,禁吃凉食,秋季一些特殊人员,包括老幼慢性病患者可以采用一些食补,适当吃些鲜辣椒、鸡肉;有饮酒习惯者可适量少喝点酒。

05专家推荐几款养生靓汤

  秋季抗燥 莲子大蕉汤

  

 

  材料:大蕉2根,云苓25克,炒扁豆15克,莲子15克,蜜枣两粒,瘦肉250克,云南火腿一小块,清水1250毫升。

  熬制方法:所有材料放进汤锅,大火烧开,小火熬一个半小时即可饮用。

  温馨小贴士:因为云腿本身带有咸味,所以汤好后不用另外下盐。

  食谱功效:清热润燥,健脾固肾,滋养肺阴,为夏秋两季非常不错的保健汤水。

  

疏肝解郁 橄榄白萝卜汤

  

 

  材料:橄榄8个、白萝卜500克、生姜3片。

  烹制方法:橄榄洗净;萝卜削皮,切段。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000毫升(约8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一个半小时,下盐便可。为3-4人用,或1人1日分多次进饮。

  食谱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亦是暑热时的消热素汤。

  

秋日靓汤 荆沙鱼糕青菜汤

  

 

  材料:鱼糕150克,小白菜适量,生姜适量,葱适量,植物油适量

  烹制方法:鱼糕切片,小白菜洗净,生姜切丝,葱切花备用。汤锅放清水烧开,放姜丝,鱼糕片煮开。加入小白菜,盐,植物油调味即可,起锅后撒葱花。

  

清热生津 冬瓜鲜贝汤

  

 

  材料:冬瓜150g,干贝6个、虾干6个,姜2片,香葱1个,盐少许,鸡精少许。

  烹制方法:干贝、虾干用清水浸泡,冬瓜去皮、切片。将锅中油烧至六成热,放入姜片煸香,再放入冬瓜片一同煸炒。加适量水,烧至沸腾。加入泡好的干贝和虾干,继续煮8分钟左右。加入少许盐和鸡精调味即可。

  温馨小贴士:除了冬瓜肉,冬瓜的外皮也具有很好的利水作用,而且富含营养物质,最好不要将外皮去掉。

  食谱功效:解暑消渴、清热利尿,营养丰富。

资林英 副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内科常见且多发的呼吸、消化、心脑血管、内分泌等...

往届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