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今日关注】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妇科新进展岭南论坛》盛大启幕!

2017-07-24 09:37:26

摘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兼妇科主任李小毛教授,作为广东省妇幼安康工程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负责人,首先在学术沙龙作“腹腔热灌注化疗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分享。

7月8日,由广州市天河区卫计局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办,广州仁爱天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联盟医院)承办的“首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联盟大会”,在中山三院仁爱院区盛大启动——广州市天河区卫计局邱裕辉局长、陈胜蓝副局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丘国新书记等领导莅临、致辞并共同开启启动球,来自全省23家医院获此殊荣。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仁爱院区学科带头人李小毛教授率8大妇科专家为现场100余名学员分享子宫内膜癌知识,精彩纷呈。

开幕式在李小毛教授的主持下进行,23家联盟单位,以及许多关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疗联盟单位建设的朋友都聚到了这里。启动仪式现场,邱局长、陈局长、丘书记、祖主任、陈主任及李小毛教授为岭南妇产科联盟单位授牌。

天河区卫计局邱裕辉局长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肯定,邱裕辉局长认为建立医疗联盟,有利于医疗卫生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有利于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天河区重点医疗机构,也是本次活动主办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丘国新书记指出,作为贯彻卫生部分级诊疗新政落地的成果之一,中山三院率先在华南地区成立首家医疗联盟体。

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兼妇科主任李小毛教授,作为广东省妇幼安康工程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负责人,首先在学术沙龙作《腹腔热灌注化疗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分享。李教授从“子宫内膜癌预后及影响因素;子宫内膜癌的腹膜种植转移;HIPEC在子宫内膜癌的应用;HIPEC应用经验分享”四个方面剖析,为大家带来了热灌注这个新的治疗方法。这个新的治疗方法,中山三院开展较早,临床效果比较好,很多医院也在逐步开展中。李教授期望通过我们联盟医院共同努力,摸索、优化,共同进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在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复发与转移)的问题上,李小毛教授指出:相关数据调研显示,子宫内膜癌的常见复发部位中盆腔占64.1%;肺占18.1%;骨占10.5%;肝占9.5%。其中,91%的患者术后3年内复发。98%的患者术后5年复发。

分享中,李小毛教授还详细介绍了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作用原理:

1)热效应:43℃可杀灭、凋亡肿瘤细胞,而正常组织可47℃耐受1小时

2)化疗效应: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反应小

3)化疗增敏效应:热疗使化疗药物抗癌效果增加10-100倍

4)机械冲洗效应:大容量腹腔持续关注通过机械冲洗作用减少残留癌灶再种植的机会

PHIPC——热疗理论基础

-肿瘤组织内血流速度慢,血流量低,仅为正常组织的1%-10%。

-受热时,正常组织在受热时有良好的血液循环可充分散热。肿瘤组织局部温度升高,高于邻近的正常组织5%-10%。

-肿瘤组织在高热作用下引起即时性代谢反应导致其血流量更加减少,热量更加聚集并伴有PH值降低,氧缺乏及能量缺乏,从而引起肿瘤细胞的损伤。

常用灌注方法:

1)术后闭合式灌注:加压下使腹腔内温度比较均匀,无化疗药物暴露风险,可多次灌注;

2)书中开放式灌注:优点(加热均匀,不会堵塞),缺点(不易保温,操作复杂)

3)穿刺置管灌注:适合恶性胸、腹水患者灌注治疗

最后,李小毛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探索研究,提出当今腹腔热灌注化疗存在的几点问题,希望与同行专家一起后续探讨:

1)腹腔热灌注化疗科分为晚期和复发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可进一步提高早期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

2)腹腔热灌注的标准化问题(持续时间、最佳温度、间隔时间、治疗次数、化疗药物的选择)

3)热疗确切的生物学机制尚需继续研究

4)相关资料多为观察性研究,缺乏设计良好、长期随访、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