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 | 健康 | 关注胃肠癌早诊,2022年广东消化道早癌诊断研讨会在穗举办

发布时间:2022年3月14日

3 月 12 日,2022 年广东消化道早癌诊断研讨会在广州仁爱天河医院顺利召开。在研讨会上,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于涛主任医师就消化道早癌诊断做出了专题演讲。

新快报讯 一位 35 岁的女患者因为腹泻腹痛 6 个月左右,经过诊疗使用抗生素无效。此后患者越来越焦虑,担心自己得了肠炎或者肿瘤,经消化道专家诊断,患者的症状属于典型的功能性胃肠病。这是一例功能性胃肠病的典型案例。3 月 12 日,2022 年广东消化道早癌诊断研讨会在广州仁爱天河医院顺利召开。在研讨会上,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于涛主任医师就消化道早癌诊断做出了专题演讲。

 于涛主任医师在《功能性胃肠病与躯体化障碍及消化不良的关系》演讲中提到,这位女患者是因为感染后肠神经系统高度敏感状态下的一种胃肠道状态,即使感染控制后仍有症状持续存在。总得来说就是功能性胃肠病有很大一部分患病因素是与自身的精神和心理有联系的。在日常生活中很有必要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应该做到平衡,预防胃肠病的发生。他表示,功能性胃肠病是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去预防的,而在医生的诊断过程中也更应注意对精神心理状态全面评估,这样才能做出更全面的诊断与治疗,让患者少走弯路。

围绕当天研讨会主题,于涛主任医师对记者表示,研讨会讨论的消化道早癌主要是针对我们最为关注和常见胃和结直肠的早癌。之所以关注这两大类早癌,一是由于这两类癌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对健康威胁比较大,二是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开展,对这类早癌的诊断和治疗有非常高的可行性,临床价值非常明显。

于涛主任医师指出,这些年消化道早癌诊断方法最大的进展,是内镜下对早期病变的观察。" 比如由于消化内镜的更新换代,内镜下可对病灶进行放大、特殊染色后显示,以及通过多年来对病灶的观察与活检的对比,包括观察血管纹理的变化、腺管开口的变化等,已对整个消化道早癌认识大大提高,但这些新技术同时也要结合传统的方法如抽血查肿瘤标志物、大便潜血等进行诊断和判断。"

如何及早发现消化道早癌?" 消化道的早癌几乎没有症状,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基本上都不是早期,这是我们业内的共识。" 于涛主任医师称,首先,着重对消化道癌症的高危人群,包括有肿瘤家族史尤其是有胃癌、结直肠癌家族史或结肠息肉家族史的人,要积极进行内镜检查;另外,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因为幽门螺杆菌是胃癌一个非常明确的致病因素,所以也应该及早完善胃镜检查。其次,体检发现一些迹象,如反复粪便潜血阳性、肿瘤标志物升高,或有时会出现相关症状的人,应该及时做胃肠镜检查。

于涛主任医师建议,有肿瘤家族史的人 40 岁就要进行一次完整的高质量的内镜的检查,没有肿瘤家族史的可以适当推迟一点,一般男性 45 岁、女性 50 岁,建议要做一次完整的消化道的内镜检查。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来源:https://app.myzaker.com/article/622cc0af1bc8e0fe5600021b